个人介绍:
1979年生于湖北咸宁,英美文学博士,开云集团(中国)集团公司英语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,南京大学高研院驻院学者,2018年入选“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”,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(弗吉利亚大学英文系,2019年-2020年),担任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,南京大学出版社“守望者·镜与灯”书系主编,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现当代小说、文学理论及比较文学,主授本科生课程“美国文学”、“英美小说研究”、“文学导论”等,主授研究生课程“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”、“西方文化思想史”、“文学与恐怖”等。
中英文专著:
1. 《跨越“归零地”:21世纪美国小说研究》(北京:北大出版社,2022)
2. 《以读攻读》(南京:译林出版社,2017)
3. To Realize the Universal: Allegorical Narrative in Thornton Wilder’s Plays and Novels. Bern: Peter Lang, 2012.
主要期刊论文:
1. 关键词:跨媒介性,刊于《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23年第6期(* 人大《复印报刊资料·文艺理论》2024年第3期全文转载);
2. 以文学“修通”历史创伤?——兼论多米尼克·拉卡普拉的跨学科之思,刊于《山东社会科学》(CSSCI),2023年第2期;
3. An Impossible 9/11 Memorial: On the Politics of Intermediality in Amy Waldman’s The Submission, Acta Philologica, Vol. 60 (2023): 35-43.
4. Responses to DeGrazia. Thornton Wilder Journal, Volume 4, Issue 2, 2023: 156-162.
5. 友谊政治与危机时间——论凯莉·雷查德的“俄勒冈”电影及改编,刊于《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22年第6期;
6. “暴力改变了我”,然后呢?:格丽克《阿弗尔诺》中的“后9·11”悲悼,刊于《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21年第3期;
7. 走向“后批判”:西方文学研究的未来之辩,刊于《文艺理论研究》(CSSCI),2021年第3期;
8. 艺术共情的限度:《屈服》中的9·11纪念碑之争,刊于《澳门理工学报》,2021年第3期;
9. 重审康拉德《间谍》中的无政府主义者,刊于《国外文学》(CSSCI),2020年第6期;
10. 作为物的“墙纸”:论《黄色墙纸》中的“世纪末”视觉经验和审美共情,刊于《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19年第6期;
11. “我就是我的身体”:论麦因堡《丑人》的后人类身体及其戏剧呈现,刊于《外国文学》(CSSCI), 2018年第6期;
12. 朝向“数字人文”的文学批评实践:进路与反思,刊于《文化研究》(CSSCI辑刊),2018年第2期;
13. 历史阴影下的文学与肖像画:论村上春树的《刺杀骑士团长》,刊于《当代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18年第4期;(* 人大《复印报刊资料·外国文学》2019年第6期全文转载)
14. “与狗遭遇”:论库切《耻》中的南非动物叙事,刊于《外国文学评论》(CSSCI,文科一流刊物),2018年第3期;
15. “Crouching Terrorist, Lurking Author”: On the Terror Narrative in Zhang Chengzhi’s and Xiao Bai’s Historical Fiction,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(A&HCI), Volume 55, Number 2, 2018;
16. Introduction: Global Crises and Twenty-First-Century World Literature,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(A&HCI), Volume 55, Number 2, 2018;
17. “同伴物种”的后人类批判及其限度,刊于《文艺研究》(CSSCI,文科一流刊物),2018年第1期(* 人大《复印报刊资料·文艺理论》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;英文版刊于Critical Theory vol.4, no.2 (Dec 2020): 78-96);
18. 美国“后9·11”战争书写的真实阈限与伦理可能:论菲尔·克莱的《重新派遣》,刊于《当代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18年第3期;
19. 文学炸了!——评小白新作《封锁》,刊于《上海文化》(CSSCI扩展版),2017年第5期;
20. “塞勒姆猎巫”的史与戏:论阿瑟·米勒的《坩埚》,刊于《外国文学评论》(CSSCI,文科一流刊物),2017年第11期;(* 人大《复印报刊资料·外国文学》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)
21. 论麦克尤恩《星期六》中的“后9·11”式崇高,刊于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(CSSCI),2017年第1期;
22. 论《圣路易斯雷大桥》中的寓言式罗曼司与“无报之爱”,刊于《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16年第2期;
23. 重读《抄写员巴特尔比》: 一个“后 9·11”的视角,刊于《外国文学评论》(CSSCI,文科一流刊物),2016年第1期;
24. “卡尔”的鬼魂问题:论品钦《秘密融合》中的共同体和他者,刊于《当代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15年第3期;
25. 西方“9·11文学”研究:方法、争鸣和反思,刊于《外国文学动态研究》(CSSCI扩展版),2015年第4期;
26. 恐怖之“网”?——托马斯·品钦《放血尖端》中的“9·11”叙事,刊于《当代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14年第3期;
27. 洛杉矶、黑色小说和60年代:论品钦《性本恶》中的城市空间和历史叙事,刊于《外国文学评论》(CSSCI,文科一流刊物),2014年第2期;
28. 桑顿·怀尔德:最后的寓言家,刊于《文艺报》,2013年12月,
29. 做品钦门下走狗——《性本恶》译后,刊于《书城》,2011年12月;
30. 历史寓言的戏剧建构与阐释:论桑顿·怀尔德的《九死一生》,刊于《外国文学研究》(CSSCI),2011年第3期;
31. 寻找罗马:论怀尔德早期小说《卡巴拉》中的寓言叙事,刊于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(CSSCI),2011年第4期;
32. “9·11”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——以《坠落的人》和《转吧,这伟大的世界》为例,刊于《当代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11年第2期;
33. 现代寓言的舞台呈现:重解桑顿·怀尔德的《我们的小镇》,刊于《戏剧:中央戏剧学院学报》(CSSCI扩展版),2011年第1期;
34. 存在主义寓言与失败的含混——评桑顿·怀尔德的《阿尔切斯达》,刊于《外国文学评论》(CSSCI,文科一流刊物),2011年第1期;
35. 魔鬼在历史的细节里——读托马斯·品钦《万有引力之虹》的爱与怕,刊于《书城》,2009年第3期;
36. 作为文类的百科全书式叙事——解读品钦新著《反抗时间》,刊于《外国文学评论》(CSSCI,文科一流刊物),2008年第3期;
37. 论《我弥留之际》中的非典型对话性,刊于《外国文学》(CSSCI),2008年第4期;
38. 《拍卖第四十九批》中的咒语和谜语,刊于《外国文学评论》(CSSCI,文科一流刊物),2007年第3期;
39. 惧而著之——读《害怕写作》,刊于《书城》,2006年第12期;
40. 巴赫金文论与精神分析文论之比较研究,刊于《学术交流》,2004年第10期;
英文论文集收入:
1. “The Worlding of Our Town: The Case of China,” Thornton Wilder in Collaboration: Critical Essays on His Drama and Fiction. Eds. Jackson R. Bryer, Judith P. Hallett and Edyta K. Oczkowicz. London: Cambridge Scholars, 2018;
2. “From Oral History Performance to Political Apology,” Performativity in Literature. Eds. Eva Hættner Aurelius, He Chengzhou, Jon Helgason. Stockholm: Kungl Vitterhets Historieoch Antikvitets Akademien, 2016;
3. “Theophilus North and the Tradi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Allegory,” Thornton Wilder: New Perspectives. Eds. Jackson R. Bryer and Lincoln Konkle. Chicago: Northwestern UP, 2013;
主编:
《文学的事件》(与何成洲合编),南京:南大出版社,2020年4月出版;
译著:
1. 《批判的限度》(芮塔·菲尔斯基著),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2023年;
2. 《慢慢学》(托马斯·品钦著),南京:译林出版社,2017年;
3. 《福楼拜的鹦鹉》(朱利安·巴恩斯著),南京:译林出版社,2016年;
4. 《圣路易斯雷大桥》(桑顿·怀尔德著),南京:译林出版社,2013年;
5. 《我们的小镇》(桑顿·怀尔德著),南京:译林出版社,2013年;
6. 《性本恶》(托马斯·品钦著),上海: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1年;
7. 《致命的药物》(托马斯·J·穆尔著),北京: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,2006年;
科研项目:
1. 2013年-2019年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“当代美国小说中的9·11叙事”(结项等级:优秀);
2. 2012年-2017年,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“桑顿·怀尔德的寓言叙事研究”;
3. 2011年-2015年,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“当代美国小说中的9·11叙事”;
4. 2021年-2025年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“美国文学经典建构的跨媒介性研究”;
学术交流:
1. 2019年-2020年,弗吉利亚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(中美富布赖特项目);
2. 2018年8月-10月,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伊迪斯•奥登那艺术史研究所短期访问学者;
3. 2017年10月,宾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短期访问学者;
4. 2017年3月,参加宾州州立大学大学“全球亚洲”学术会议;
5. 2015年6月,在美国罗德岛纽波特参加国际桑顿·怀尔德会议;
6. 2014年1月和10月,在瑞典参加“南京大学-隆德大学:文学与操演性”国际工作坊;
7. 2008年-2009年,马里兰大学英文系访问博士生(中美富布赖特项目);
主要奖励:
1. 南京大学中国银行教师教学成果奖二等奖(2017)
2. 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(论文)一等奖指导教师(2017)
3. 南京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(设计)特等奖指导教师(2017)
4. 2014年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(评级:优秀)指导老师
5. “21世纪”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一等奖指导教师(2014,2016)
6. “外研社杯”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季军指导教师(2016);
7. 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提名奖(2015);
8. 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(2010)
图书封面: